联华证券
发布日期:2025-04-08 21:48 点击次数:80

安全投资股票配资 从2大“智商税”爆款礼品,看懂过节送礼背后的经济逻辑

安全投资股票配资 从2大“智商税”爆款礼品,看懂过节送礼背后的经济逻辑

每到过节送礼的时候,有那么几类人是最难受的。比如那些余额不足的,喜欢独来独往的,还有一类人安全投资股票配资,那就是经济学家。

比如美国经济学家,耶鲁大学教授乔尔・沃尔德弗格尔( Joel Waldfogel),他在1993年做过一个调研,发现耶鲁大学的学生们,会普遍低估收到的圣诞礼物的价格,猜得最准的也少估了10%,少估30%那都是正常操作。

乔尔・沃尔德弗格尔

乔尔・沃尔德弗格尔

于是乔尔立马写了篇小论文,叫《圣诞节的无谓损失》,抨击了节日送礼给美国人带来的经济浪费,说从经济学中“理性人”的角度来看,不送礼才是最优解,当时就引发了不小的争论。

有些人说他读书读傻了,确实,不送礼那是不可能的,那么如何把礼送出性价比就成了关键,今天我通过2个有争议的爆款礼品,跟大家聊聊过节送礼背后的经济逻辑。

送礼这个事不能一概而论,针对不同的人际关系,送礼的逻辑也截然不同。

在中国,我们把人际关系大体分成3大类:

血缘、地缘和业缘。

血缘就是基于生育和婚姻所形成的社会关系,所以既包括父母、儿女、兄弟姐妹等直系和旁系亲属,也包括自己的配偶和恋人。

地缘关系指的是基于地理位置所形成的社会关系,主要指同乡和邻居。

这两大分类来源于国内人类和社会学的泰山北斗——费孝通教授,费老在自己的大作《江村经济》中,提到了这两大人群。

鉴于费老的影响力,后面的学者也沿用了这个思路,并在他的基础上,又提出了业缘的概念,也就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所形成的社会关系,主要集中在职业、事业、学业等几个方面,比如领导、同事、同学、甲方爸爸等等,说白了,就是你在社会上接触的关系。

那咱们挨个说。

血缘关系的送礼逻辑:脑白金

在血缘关系中,一个饱受争议的商品,是保健品营销之王——脑白金。

很多人对脑白金嗤之以鼻,尤其是那个人见人烦的广告。但是,从营销学的角度来看,这个广告简直不要太炸裂,仅仅10秒钟,就让脑白金成了2001-2015这15年来,最火爆的礼品之一,大家想想,15年来这个广告几乎没变,说明什么?说明它一直有效,广告寿命,是衡量广告效果的核心指标。

那这短短10秒的广告到底有什么魔力呢?

其最牛逼之处在于,它用一己之力,强行改变了送礼人身边的社会共识,从而形成了情感压力。

脑白金的主要成分是褪黑素,有助于睡眠。在西方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保健品,于是在1997年,史玉柱把它引入了中国,但当时他还没有营销思路,所以经常跑出去做调研。

有一次他去公园找老头老太太们聊天,问他们吃没吃过脑白金。有的老人说吃过,效果还不错,但是没有继续买。史玉柱马上问,既然有效为什么不继续吃呢?老人们的回答是买不起。

其实并不是买不起,而是老人不舍得为自己花钱,也不好意思跟儿女张口,有的老人甚至把脑白金的空盒子放窗台上,以提示子女购买。

于是史玉柱立马悟了,回去就把脑白金的产品定位,从保健品改成了展示孝心的礼品,营销策略也变成了如何让子女掏钱,为父母购买脑白金。

这就是两个老头老太太唱“收礼只收脑白金”的原因,让广告成为父母的嘴替。

但把脑白金定位成孝心礼品只成功了一半,剩下的那一半才是最难的,那就是形成社会共识,也就是要让脑白金和孝心直接挂钩。

要形成社会共识也没什么捷径,就是长时间、高频次的曝光。于是史玉柱决定在央视最火的时间段,也就是新闻联播开始前的10秒,和新闻联播与天气预报之间,这两个黄金时间段,常年投放广告,以至于大家都烦它。

烦就对了,不烦反而没效果。长期在权威媒体上露脸,让产品和孝顺挂钩的社会共识,慢慢建立起来了。

而一旦形成社会共识,就会产生强大的情感压力,身边有人给父母买了,你不买,父母脸上很可能挂不住,这一招在一二线城市并不明显,但是在县乡和农村地区,脑白金的策略非常有效,因为老乡们对权威媒体的信服度更高。

社会共识的威力太大了,就好比现在的韩国,在中韩两国旅行社20多年的宣传之下,居然形成了“孝顺父母,就送他们去张家界旅游”的社会共识,张家界就成了韩国的尽孝圣地,不带父母来就是不孝,哪个子女能受得了这种情感压力,所以都带父母去了,而且必须边爬山边发状态,要不然等于没去。

通过脑白金,我们就可以推测出血缘关系领域的送礼逻辑。

其根本性原则,是情感表达。

怎么能表达晚辈的情感呢?

第一个方向就是保健,因为健康是长辈们最关注的点,在这个方向上买肯定没问题。比如今年淘宝最火的银发礼品,分别是体检套餐、染发膏和助听器。

第二个方向,是买能提升生活品质的商品,比如家电。这有个诀窍,挑使用频率最高的买,比如冰箱、洗衣机、锅具,我就这么干,家里老人非常开心,因为使用最频繁的东西,是父母的核心痛点,一用就想起是你买的,性价比直接拉满。

第3个方向是送品牌,因为质量和售后有保证,更重要的是,长辈们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更高,你的用心程度就容易被感知到。

第4个方向是顺应身边的社会共识,尤其是不同地区特有的共识,这个如果长辈认可,你就别犟了,老实买就行了,比如山东的胶东半岛,在4月下旬,女婿要给老丈人送鲅鱼,挑个头大的送肯定错不了。

第5个方向,是消耗时间,比如给父母画个画,做件绣着经书的道袍,也能让父母很开心,耗时就是在用心,用心就是在表达情感。

这是血缘关系中的自下往上送,真正难的是自上往下送,比如祖父母送孩子礼物,因为长辈其实并不了解孩子们的世界。

那怎么能送到孩子的心坎里去呢,可以参照逻辑3——搞清楚社会共识,一个简单的做法就是问问孩子的好朋友或者同学,人家是一个圈子的,这几年一个典型的案例,就是某品牌的儿童电话手表,其他品牌还不行,必须是它家的,这事你要是不问,就可能买错了。

我说的不一定不全,但在血缘关系中,不管你如何送礼,要点就四个字——情感表达。

但在以同事、合作伙伴为代表的业缘关系中,送礼的逻辑大不一样,前几年有一个典型的爆款,那就是小罐茶。

业缘关系的送礼逻辑:小罐茶

一提起小罐茶,很多茶友都会大骂这是智商税。是不是税咱先不讨论,但从营销学的角度来看,这又是一个成功的商品,因为它部分解决了茶叶做为礼品的两大缺陷,第一是搞不懂茶叶档次,第二是搞不懂茶叶价格。

中国茶的现状是“小而散”, 过去有个说法,叫“有名茶无名牌”,所以茶叶市场是鱼龙混杂,全无标准,这导致了两个认知问题,第一,什么是好茶,第二,好茶值多少钱。

这里面的水太深,外行根本把握不住。

正因如此,很多社会人从来就不送茶,只送烟酒,因为档次和价格都在那摆着。

这背后就涉及到业缘关系中送礼的根本原则——互惠原则。

提出这个理论的不是别人,正是费孝通的导师,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。

马老师认为送礼可不是因为你俩看对眼了,而是一种经济利益的相互交换,人们通过这种交换去加深双方的关系。

正因如此,如果一个人送了礼,那就希望对方也能回赠自己,要不就回礼,要不就帮忙,比如你送了我2瓶茅台,我帮你平5000块的事,否则就要结仇,这就是我们说的礼尚往来的意思,只不过有的交换需要立刻实现,有的交换可以等个几年。

既然是一种利益的交换,那收礼人必须知道交换的价值是多少。

小罐茶就解决了这个问题。

小罐茶找来8位大师背书,在权威媒体上做广告轰炸,在机场等高端场所设置门店和体验店,以明确自己的高档次。

然后是全国统一定价,并铺天盖地地宣传,以明确自己的高价格。

正因为小罐茶部分解决了高端茶的感知和标价问题,这才火了一阵。

既然是经济利益的交换,按理说用钱交换是最高效的,你送我八千,我还你一万,但问题是这么做吃相太难看,弄不好还要进去,所以用礼品代替体面一些。

既然礼品是钱的替身,那么好的礼品必须具备货币的三大职能:

第一是价值标尺,也就是礼品价格可以衡量,越精确越好,知道的人越多越好,所以最好是知名品牌和知名商品。

第二是交换媒介,也就是礼品的流通性要好,这要求礼品的受众群体必须大,我送了你,你不用还可以送别人,反正谁都想要,不怕砸手里,这就叫流通性。

第三是价值存储,也就是长期存放之下,礼品的价值不会显著下降,要能升值就更绝了。

所以我们把好的礼品,也叫做社交货币。

这就是为什么茅台是社交礼品之王:

第一,标价全国人民都知道,要是降个价,第二天全国的酒局就传遍了;

第二,谁都想要,因为茅台是拉拢关系、拉近情感的不二之选,所以即使我不喝,我还能送人;

第三,不仅保值,还越放越值钱。

有了这三点,神佛难挡,因为这玩意是加强版的货币。

而小罐茶之所以不如过去火,核心原因是流通性出了问题,因为中国茶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观念,那就是好茶绝不能走量,走量就肯定不是好茶,所以出现了“每个大师每年干8万斤茶”的质疑,导致其受众减少,流通性大大减弱。

这三大原则一旦拆解明白,给业缘关系送礼物就简单了,照着大品牌、硬通货去买,比如头部品牌的普洱茶和白茶,也具备货币的三大职能,尤其是价值存储,因为这些茶也是越放越值钱。

类的还有高档香烟、华为手机,奢侈品、名牌手表等等,还有一个绝对的王炸,购物卡。

最后安全投资股票配资说说地缘关系的送礼逻辑。

像邻居、老乡这类地缘关系,其实是情感和利益的一种混合关系,有点感情,但不多,要说完全没利益,那是扯淡。

一般来说,地缘关系之间只需要适度表达关系即可,购买礼物以生活实用性为主,而且不需要太贵,太贵反而会带来回报压力。

所以邻居同乡之间一般送点吃的喝的,比如水果、牛奶、调味料等等,表达一下心意就行了。商场里那些体积较大、包装精美,但价位不高的食品礼盒,就属于这一类。

最后,新的一年,祝大家一切顺利。

推荐资讯
友情链接: